王艮“爲師之道”思想的啓迪 江蘇省泰州第二中學 徐明 在紀念泰州學派創始人 首先,今爲“師”者,需有偉大崇高的師德。 王艮《通書》曰:‘曷爲天下善’?曰:‘師’。師者,立乎中,善乎同類者也。故‘師道立,則善人多,則朝廷正,而天下治矣。非天下之至善,其孰能興於此哉?’(1)先生在這裏對“師”提出了較高的要求,要“善乎同類者也”,即要有偉大而崇高之師德。爲師之道,止於“至善”,其最終目的,乃是爲了“朝廷正”,“天下治”。他的教育目的具有封建性,需加以批判,但要止於“至善”,則需要通過立師德而方能達到的境地。“師德”何立?筆者認爲。 第一,立崇高的敬業精神。王艮“生長竈間,年三十纔可識字”(2)先生“默坐體道,有所未悟,則閉關靜思,夜以繼日,寒暑無間,期於有得。”(3)“一夜夢天墜壓,萬姓驚號,奮身以手支天而起,見日月星辰,殞亂次第,整頓如初,民相歡呼拜謝。覺則汗淋沾席,起坐,頓覺萬物一體,視宇宙內一人一物,不得其所,惻然思有以救之,與物無間。而前者渾然不二於日用者,今則自得而自喻也。因題其壁曰,正德六年周,居仁三月半,”(4) “自此行住語默,皆在覺中。……此先生入之始也。”(5)先生“悟道”後,堅持在平民中講學“,終生未更”,“悔人不卷”其敬業精神可欽,應爲當今“師”者所承。 第二,建和諧“講”“學”之關係。 王艮“每講學,開明人心,侃侃辯惑起迷,務令人自得而後己。家庭鄰里之間,皆愛慕其至誠而樂與之親,言行無不信悅。”(6)聽先生講學,由於達到“無不信悅”的境界,由此,聽者無不“樂學”。 究其先生能建立和諧“講”與“學”關係原因,這與先生的“講學”風範有密切聯繫。先生“念昔己亥之冬,聞念庵之在會,暨東城之往從,時有雙橋戾止,巽峯攸同。餘乃率皐庠多士,亦蹌蹌乎萃止安豐。先生力疾,據榻雍雍,隨叩隨應,有若洪鐘。遠稽堯、舜、周、孔,下及大學中庸,明精一執中之旨,示中和位育之功。口若懸河以東注,貌若喬嶽之孤鬆。載命賢郎,歌浩浩之章,歌韻其鏘鏘。先生互答,聲振林塘。羣公多士,剪燭共聽,羅坐榻旁,恍乎若莫春童冠之舊詠,嗒乎若程夫子弄吟濂溪之鄉。”(7)由此可見,先生講學注重社會實踐,注重情感投入,兼有“博學”基礎,“口若懸河”之條件,故能與聽者“互答”,“講”與“學”渾然與一體。 第三,兼“講學”與“育人”與一體。 王艮講學內容“淮南格物說”,“百姓日用即道”等思想吸引了大批的弟子,深受廣大平民百姓的喜好和信服,在當時起了“掀翻天地”的震憾作用。這充分說明,王艮講學不拘泥於儒家之經典,講“百姓日用之道”,做到授課內容的平民化和實用性,讓弟子在“樂學”過程中自覺接受並加以運用。 先生講學的目的在於“育人”,在於“教化”於民,“先生益自信……所至與人講論道學,……鄉人始而駭,漸而信,久而浸與俱化焉。”(8)由此可見,王艮敢於否定維護封建統治階級利益的聖經賢傳,王艮之所以樹立這樣的教育目標,這固然與他的出身,社會經歷有關,但更主要的是他能密切關注人民羣衆的疾苦,特別是能與下層人民同呼吸,共命運有關。因此,對封建統治階級表示強烈的不滿和痛恨,勇於背棄否定封建傳統的聖經賢傳和道德禮教的精神值得借鑑。 王艮將講學的內容和目的做到有機“統一”,講學更具有目的性,“教化”百姓,對封建統治形成一定的“判逆”,激發反封建專制,更具有一定的進步性。今爲“師”者,亦需將內容和目的兼顧起來,只“講學”不知如何“育人”,只“授課”,受教育者不知如何做人,這都是當今教育的弊端。 其次,今爲“師”者,要有與時俱進,不斷創新的精神。 爲“師”者教育的理念要不斷創新。王艮曾投奔王陽明之門,其中原因:“ 王艮在王陽明門下,從分歧以至不滿,他格子進行了一次北行傳道的活動。這次活動,遭到王門同學的非難,遭到王陽明的嚴厲責備。 “久之, 爲“師”者教育的內容要不斷創新。王艮講學的核心內容 “百姓日用之道”,是對王陽明“心學”的一大創新。 爲“師”者教育的方法不斷創新。 王艮講學,不拘泥於時間、場所,但注重自身形象和方式,以達到“教化”之效果,與陶行知頗爲相似,方法靈活多樣,讓受教育者“樂學”,產生學習興趣,亦值得今爲“師”者倡導。 再次,今爲“師”者要有淵博深厚的知識。 王艮講學之所以“聽者衆多”,多爲鄰里,鄉人,鹽場鹽民,有一定羣衆基礎,其原因之一,即有深厚的儒學基礎。王艮啓蒙較晚,十九歲,與“里人商販東魯”(15)。所謂里人,當即同是安豐場人。鹽場竈民,沒有別的商販,有之,就是販私鹽,所謂“安豐俗負鹽”。年譜於二十一歲下雲:“經理財用,人莫能及,自是家道日裕。”(16)二十三歲去山東,又學了醫術。二十九歲“一夜,夢天墜壓,萬姓驚號,奮身以手支天而起,見日見星辰,殞亂次第,整頓如初,民相歡呼拜謝。覺則汗淋沾席,起坐,頓覺萬物一體,視宇宙內一人一物,不得其所,惻然思有以救之,與物無間。而前者渾然不二於日用者,今則自得而自喻也。因題其壁曰,正德六年周,居仁三月半。” “自此行住語默,皆在覺中。……此先生悟入之始也。”(17)但先生很勤奮、刻苦,講學時旁徵博引,隨指迷津,“博學”是爲“師”的重要條件之一。 王艮創“百姓日用之道”,將“百姓日用”作爲講學內容的標準和核心,這說明講學具有選擇性,旁而不雜,廣而有序。王艮的“百姓用之道”思想把勞動人民的生產、生活活動等家常事作爲“聖人之道”,體現了人民羣衆的願望和要求,對封建傳統思想理論和封建統治階級是一次很大的突破和衝擊,因而具有一定的進步性和人民性,並能得到廣大人民羣衆的信服和擁護。對授課內容要“慎選”,是爲“師”的又一重要條件。 王艮講學,其內容形成一個獨立的體系,即泰州學派,年譜嘉靖十六年丁酉,王艮五十五歲下說:“時有不諒先生者,謂先生自立門戶。先生聞而嘆曰,某於先師,受罔極恩。學術所繫,敢不究心以報。”(18)所謂“學術所繫,敢不究心以報”,(19)形式上似爲“自立門戶”辯解,而實質是“吾愛吾師”,“吾尤愛真理”的另一種說法,正是承認了“自立門戶”的事實。王艮早已自立門戶,創立泰州學派,後又利用了陽明之學的某些範疇,加以改造、發揮,這是在學術思想史上必須予以重新認識的問題。我們不能同意一般稱泰州學派爲“王學左派”。(20)因爲稱王學左派,則仍然承認泰州學派是王學的一支,然事實上並不如此。這點,黃宗義也是認識到了的,他在明儒學案裏,在姚江學案之後,列浙中王門、江右王門、南中王門、楚中王門、北方王門、粵、閩王門,俱冠以王門字樣,明標系屬王門派系。但是接着列止修學案、泰州學案,卻不標明王門,是其以止修、泰州雖與王門有一定的關係,而別立宗旨,才作爲獨立學派來處理。因此,對講授內容,形成自己的特色“體系”,授課的風格形成獨突的一家,更是今之爲師者需苦苦追求的目標。 總之,綜觀 註釋: (1) 《心齋先生全集·安定書院講學別言》 (2)(3) 《心齋先生全集·語錄》 (4)(6) 《徐樾王心齋別傳·卷三》 (5)(10)(13) 《耿定向王心齋傳·卷二》 (7)(11) 《黎堯王心齋奠文遺集·卷四》 (8)(9) 《趙大洲墓銘》 (12) 《中學歷史教材必修II人民教育出版社第14頁》 (14)(15)(16)(17) 《黎堯王心齋奠文遺集卷四》 (19)(20) 《明儒學案卷首師說》 2006.9 (編輯:徐明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