晚報“坡子街”作者走進泰州二中講堂 主題活動線上線下同步舉行 泰州二中舉辦《泰州晚報》“坡子街”作者進校園暨“端午與文學”主題活動現場。 記者 胡桂材 通訊員 薛燕 文/圖 6月1日,“坡子街”作者、泰州二中學生家長朱會芝首次進校園分享創作心得,爲二中的“鄉土作家進校園”活動起了個好頭,在坡子街作者羣和社會上引起了較大反響。 本次,“坡子街”作者二進泰州二中校園。當天上午,學校請來在本報“坡子街”端午徵文發表過作品的兩位本土作家袁克林和陸泉根,和師生們分享了作品創作過程、創作構思,並分別以“凡人皆歷史”“生活庸常,文字卻很神奇”爲主題,介紹了個人散文寫作的感悟,與大家一起探討寫作的意義。 活动采取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模式,全校2000多名師生,或在學校的青春劇場現場聆聽,或在老師的指導下在班級裏認真收看直播。 兩位本土作家解讀了自己創作的端午佳作《母親的端午》《金黃的端午》,向師生們講述寫作時是怎麼想的,又是怎麼寫的,爲什麼要這麼寫。臺下學生們認真做着筆記,記錄下作家們的創作心得。 两位本土作家分享创作心得 袁克林是海陵區教育局辦公室副主任。陸泉根是泰州市海陵學校教師、江蘇省作協會員。二人都在本報“坡子街”欄目發表多篇作品。 袁克林和師生們介紹了自己創作散文的要點就是六個字:把事情說清楚。分享寫好散文的五個要素:真情實感、親身經歷、表達慾望、實際行動、必要基礎。其中最重要的是“真情實感”。袁克林說,真實是散文的生命,感情是散文的靈魂。泰州二中在校內開辦的“坡子街”專欄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載體,多多閱讀上面的文章,可以培養感恩之心,擦亮發現愛的眼睛。 陸泉根則深入淺出地與同學們分享了一篇文章從題目、開頭、過渡、結尾的寫作全過程,並強調寫作需要意象。他的端午徵文《金黃的端午》選擇的意象是麥子、糉子。這兩件事物凝聚着很多情感:苦難,感恩,辛勞…… “對於生活相對封閉、時間相對金貴的現代人來說,晚報‘坡子街’就是通往當下、瞭解現實社會的窗口。每次創作‘坡子街’的文章,我也會花費很長的時間去構思、寫作,致力寫出自己滿意的作品。”陸泉根說。 泰州二中語文組教研組長唐旭東表示,《泰州晚報》“坡子街”欄目貼近生活,的確是同學們“通往當下、瞭解現實社會的窗口”,是提升寫作水平的重要載體。 (編輯:apple) |